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18β-甘草次酸的哌嗪酰胺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来源:合成纤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抗过敏、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活性, 并具保肝解毒活性和类固醇样作作用[1-4],但是临床上的应用常伴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副

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抗过敏、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活性, 并具保肝解毒活性和类固醇样作作用[1-4],但是临床上的应用常伴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副作用,并且甘草次酸几乎不溶于水以及高浓度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减轻、克服这些副作用,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改善原料来源丰富的18β-甘草次酸的结构(图1所示)。对18β-甘草次酸的结构修饰主要集中3位羟基、11位羰基和30位羧基结构片段以及A环及C环的结构改造[5]。研究发现[6]18β-甘草次酸的30位羧基酰胺化衍生物的肝靶向性明显强于基本结构甘草次酸。本文通过3位羟基的酯化和30位羧基的酰胺化,对18β-甘草次酸进行修饰,以其得到具有全新结构的甘草次酸衍生物,并对合成过程中副产物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为这类化合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图1 18β-甘草次酸的结构

1 实验步骤

1.1 试剂

18β-甘草次酸(分析纯),2-氯乙酸酐(分析纯)。

1.2 实验步骤

1.2.1 3β-(2-氯乙酰氧基)-甘草次酸(1)的合成

将18 β甘草次酸(0.94 g,2 mmol)、2-氯乙酸酐(3.42 g,20 mmol)和三乙胺(2.55 g,25 mmol)在微波反应器130 ℃回流反应30 min。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混合物中趁热慢慢加入50 mL水,搅拌至固体呈粉末状,抽滤、冷水洗得到固体。可用乙醇重结晶得纯品。

化合物(1)为白色粉末状固体,重结晶后收率96.2%; 熔点259.2~261.1℃分解;1HNMR (400 MHz,氘代氯仿) δ 5.72 (s,1H),4.61 (dd,J = 11.8,4.8 Hz,1H),4.06 (d,J = 2.3 Hz,2H),2.83 (m,1H),2.37 (s,1H),2.19 (dd,J = 13.6,4.1 Hz,1H),1.38 (m,3H),1.23 (s,3H),1.17 (s,3H),1.13 (s,3H),0.90 (s,6H),0.84 (s,3H),0.80 (m,1H); HRMS calcd for 547.3190 (C32H48ClO5),found 547.3188。

1.2.2 3β-(2-氯乙酰氧基)-甘草次酸-30-哌嗪酰胺衍生物(3)和(4)的合成

将3β-(2-氯乙酰氧基)-18β-甘草次酸 (0.56 g,1.19 mmol)、1-羟基苯并三唑(HOBT)(0.18 g,1.31 mmol)、 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0.25 g,1.31 mmol)和三乙胺(0.14 g,1.31 mmol)加入20 mL乙腈溶液中,室温搅拌30 min。然后再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叔丁氧羰基哌嗪(0.37 g,2.0 mmol),回流反应10 h,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蒸除溶剂,残余物用50%乙醇搅拌均匀后,抽滤,水洗涤后得到固体。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洗脱剂∶V(乙酸乙酯)∶V(石油醚)=4∶1]后得到18β-甘草次酸的哌嗪衍生物(3)和(4),未见产物(2)。

化合物(3)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纯化后产率10.7%。熔点197.2~199.0 ℃; HRMS calcd for 814.5119 (C47H68N5O7),found 814.5107。

化合物(4)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纯化后产率 75.9%。熔点212.7~213.9 ℃; HRMS calcd for 865.6054 (C50H81N4O8),found 865.6041。

1.2.3 3β-(2-氯乙酰氧基)-甘草次酸-30-酰基哌嗪-1-甲酸叔丁酯(5)的合成

将18β-甘草次酸 (0.56 g,1.19 mmol)、HOBT(0.18 g,1.31 mmol)、 EDC·HCl(0.25 g,1.31 mmol)和三乙胺(0.133 g,1.31 mmol)加入20 mL乙腈溶液中,室温搅拌30 min。然后再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叔丁氧羰基哌嗪(0.22 g,1.19 mmol),回流反应10 h,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蒸除溶剂,残余物用50%乙醇搅拌均匀后,抽滤,水洗涤后得到固体。乙酸乙酯重结晶后得到化合物(5)。化合物(5)为白色固体,重结晶后产率 93.9%。熔点224.3~225.7 ℃;1HNMR (400 MHz,氘代氯仿) δ 5.66 (s,1H), (m,4H),3.39 (t,J = 5.2 Hz,4H), (m,1H), (m,1H),2.31 (s,1H), (m,1H),1.45 (s,9H),1.34 (s,3H),1.20 (s,3H),1.11 (s,3H),1.10 (s,3H),0.98 (s,3H),0.79 (s,3H),0.78 (s,3H),0.68 (d,J = 11.6 Hz,1H); HRMS calcd for 639.4737 (C39H63N2O5),found 639.4736。

1.2.4 3β-(2-氯乙酰氧基)-甘草次酸-30-哌嗪酰胺衍生物(6)和(7)的合成

化合物(5)(1.28 g,2 mmol)、2-氯乙酸酐(3.42 g,20 mmol)和三乙胺(2.55 g,25 mmol)在微波反应器130 ℃回流反应30 min。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混合物中趁热慢慢加入50 mL水,搅拌至固体呈粉末状,抽滤、冷水洗得到固体。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洗脱剂∶V(二氯甲烷)∶V(甲醇)=50∶1~10∶1,梯度洗脱]后得到18β-甘草次酸的Boc-哌嗪衍生物(6)和(7),未见产物2。

化合物(6)为白色固体,产率 22.4%。熔点205.7.0~206.6 ℃;1HNMR (400 MHz,氘代氯仿) δ 5.66 (s,1H),4.59 (dd,J = 11.8,4.7 Hz,1H),4.15 - 3.97 (m,4H),3.65 (s,4H),3.52 (s,2H),2.85 - 2.75 (m,1H),2.34 (s,1H),2.28 (d,J = 12.1 Hz,1H),1.34 (m,3H),1.22 (s,3H),1.14 (s,3H),1.10 (s,3H),0.88 (s,6H),0.80 (s,3H),0.78 (m,1H); HRMS calcd for 659.3827 (C37H56ClN2O6),found 659.3873。

化合物(7)为白色固体,纯化后产率 76.7%。熔点177.4~175.7 ℃;1HNMR (400 MHz,氘代氯仿) δ 5.67 (s,1H),4.60 (dd,J = 11.8,4.7 Hz,1H), (m,4H), (m,4H),3.66 - 3.55 (m,2H),3.53 (d,J = 5.4 Hz,2H),2.81 (dt,J = 13.8,3.7 Hz,1H),2.35 (s,1H),2.30 (dd,J = 13.4,3.8 Hz,1H),1.35 (m,3H),1.23 (s,3H),1.15 (s,3H),1.11 (s,3H),0.89 (s,6H),0.81 (s,3H),0.79 (m,1H); HRMS calcd for 691.3645 (C38H57Cl2N2O5),found 691.3641。

文章来源:《合成纤维》 网址: http://www.hcqwzz.cn/qikandaodu/2021/0122/414.html



上一篇:Co0.7Ni0.3Fe2O4/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
下一篇:4-环丙基氨基甲酰-苯硼酸合成工艺优化*

合成纤维投稿 | 合成纤维编辑部| 合成纤维版面费 | 合成纤维论文发表 | 合成纤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合成纤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