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两类含有吡唑酮或吲哚酮结构的色满衍生物的合(3)

来源:合成纤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4 反应机理讨论 6 教学建议 本实验涉及多步反应和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实验内容较多,适于面向化学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实验课上一般将学生分为

图4 反应机理讨论

6 教学建议

本实验涉及多步反应和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实验内容较多,适于面向化学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实验课上一般将学生分为2-3人一组,建议指导教师和助教充分做好预实验。根据前几届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指导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做好实验预习,查阅相关文献,熟悉每一步反应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

(2) 实验开始之前,指导学生了解用于检测反应进程的薄层色谱板(TLC板)的各种显色方法和适用范围,以课堂提问形式复习化合物纯化手段和分子结构表征所需仪器的测试原理和基本操作要求;

(3) 对反应机理进行分析讲解,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理论准备;

(4) 可以根据学时、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学校所具有的设备条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安排不同的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化合物3 或3’的合成实验及相关测试,即每个实验小组只完成一种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课后可以进行实验讨论和交流;

(5)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核磁共振谱图(1H NMR和13C NMR)、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和化合物结构推测;

(6) 实验报告建议强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可以设置开放型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提出新的合成路径。

7 结语

本实验是科研转化成教学的综合化学实验,实验内容涵盖了多步化学合成、分离纯化、结构表征等多个重要环节,所用原料、试剂便宜易得。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能加深学生对多步合成、反应进程监测与判断、薄层色谱和柱色谱的应用、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南开大学化学学科从2009 年起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作为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化学学院利用“夏季小学期”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集中安排课时长、操作步骤多、创新性强的综合化学实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认为这类综合化学实验涉及的有机化学知识面广,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全面完整,特别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使用各类有机合成实验仪器进行化合物的合成和纯化,学习化合物分子结构分析表征方法,巩固有机化学理论学习成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为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谨以此文祝贺南开大学建校100 周年华诞;纪念陈茹玉院士诞辰100 周年。

[1] 王积涛, 王咏梅, 张宝申, 胡青眉, 庞美丽.有机化学.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358-368.

[2] 邢其毅, 裴伟伟, 徐瑞秋, 裴坚.基础有机化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66-398.

[3] Borbaruah, M.; Barua, N.C.; Sharma, , 28, 5741.

[4] Mehta, G.; Krishnamurthy, N.; Karra, , 1299.

[5] Reetz, M.T.; Wenderoth, B.; Peter, , 406.

[6] Garg, K.; Goswami, K.; Khurana, , 5, 3.

[7] Gagan, S.; Richa, S.; Avninder, M.; Sandeep, R.; Vivek, , 2, 1781.

[8] Allen, A.E.; MacMillan, , 3, 633.

[9] Mukherjee, S.; Yang, J.W.; Hoffmann, S.; List, , 107, 5471.

[10] ?zdemirhan, D.; Sar??elik,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17, 28, 118.

[11] Cheng, C.; Sun, X.B.; Wu, Z.L.; Liu, Q.W.; Xiong, L.Q.; Miao, , 17, 3232.

[12] Zhang, J.Y.; Cheng, C.; Wang, D.; Miao, , 82, .

文章来源:《合成纤维》 网址: http://www.hcqwzz.cn/qikandaodu/2021/0518/587.html



上一篇:无机颜料合成的探究及社会调研
下一篇:芴类发光材料的性质及合成的研究进展

合成纤维投稿 | 合成纤维编辑部| 合成纤维版面费 | 合成纤维论文发表 | 合成纤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合成纤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